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料中心 > 往期专题 > 地方改革和管理创新经验做法 > 创新编制管理的思路和做法
盘活编制资源 夯实基层基础 强力推进人员编制“减县补乡”
时间:2020-04-16              字体:       

  2019年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构建简约高效基层管理体制的部署要求,以破解乡镇和街道“事多人少”和部分县直事业单位“事少人多”的矛盾为切入点,结合全省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大力推进人员编制“减县补乡”工作,缓解了县乡编制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强化了基层政权组织服务保障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使“基层事情有人办”落到了实处。 

  一、有关背景 

  年来,随着改革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乡镇任务繁重和人手不足的问题凸显。同时,乡镇人员老化现象严重,“招不来、留不住”问题一直存在。与此同时,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县里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行政职能剥离后,职能相对弱化,人员有冗余,如农村公路管理所、房地产管理所等。县里部分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由于受到市场冲击或者取消收费项目,经费来源紧张,人员富余,如地勘所、规划建筑设计室、林业勘察设计室等。 

  在“总量控制”的刚性约束下,为破解基层“有事无人干”和部分县直事业单位“有人无事干”的难题,部分市县进行了一些探索尝试,如作为总书记联系点的兰考县2017年开始,采取“考试+考核”的方式,陆续从县直差供和自收自支编制人员中选1600名事业人员到基层一线工作,有效激发了人员活力。在提炼兰考等地经验的基础上,省委结合全省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将“减县补乡”总结提升为全省的统一政策,在省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全省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了“减县补乡”的相关政策,借势机构改革,在全省全面推进。 

  二、主要做法 

  “减县补乡”的核心是推动编制和人员“双管齐下”,让编制“流”起来,让人起来,发挥编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双优势,最终将资源汇聚到基层最需要的领域和岗位,夯实执政之基。 

  (一)把准实际需求,分类下沉编制。《意见》明确,县(市、区)要根据乡镇和街道地域面积、人口规模、管理任务、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原则上向每个乡镇和街道调剂编制1015名,鼓励多调剂。各地结合实际,在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方案中明确了下沉编制的数量。对经济发达镇、全国重点镇、省级重点示范镇等规模大、管理任务较重且编制紧缺的乡镇重点倾斜,编制下放多的达30多名,同时,对一些规模较小、编制相对充裕的乡镇和街道少下放甚至不下放。改革后,全省157个县(市、区)向乡镇和街道共下沉编制31906名(行政编制339名,事业编制31567名),平均每个乡镇和街道增加编制15名左右。编制下沉后,乡镇和街道编制最多的达180余名,最少也有近60名,基本满足了工作需要。 

  (二)突出政策优势,推动人员下沉。编制下沉后,如何吸引县直部门的人员下沉到基层是关键。县直差供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使用的虽然不是财政全额拨款编制,为了保持人员稳定,各地根据财力状况也在发放工资或补助补贴,但工资的保障水平和各类保险费用的交纳因财力状况不一,与全供事业编制仍有一定差异。为调动下沉人员积极性,省委《意见》明确,下沉人员工作期满考核合格的,纳入乡镇和街道全供事业编制管理或享受全供事业编制人员相同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等。从实践来看,“减县补乡”在没有大幅增加财政负担的前提下,盘活了人力资源,破解了用人难题。各地在实施中十分注重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县直干部反应热烈、报名踊跃。 

  (三)严把下沉标准,规范下沉程序。推动人员下沉,程序和标准是重点。具体实施过程中,县(市、区)是主体,省、市负责统筹协调指导。为防止各地在实施过程中跑偏走样,省委编办分片召开现场会,选取操作规范的市县进行典型示范引导,以点带面。分片召开培训会,面对面讲授政策和要求,规范操作行为。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预判,提出一系列的政策口径,如为规范操作程序,要求各地参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程序,严把公告、报名、审核、笔试、面试、选岗、公示、聘用等各个环节。明令禁止变相执行政策的情况,要求下沉人员必须从县直部门正式在编在岗人员中选派,严禁将县直和乡镇街道临时聘用人员纳入选派范围,增加新的财政负担。为防止县直部门“甩包袱”“卸担子”,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对下沉人员年龄、学历等提出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政策约束,规范了操作行为,确保了“减县补乡”目标的实现。 

  (四)强化考核激励、加强后续管理。人员下沉后,如何加强管理、释放活力,实现人力资源最优化是难点。各地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一定的试用期,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激发下沉人员干劲活力。如卢氏县采取分批落实待遇的政策,设置3年的试用期,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或工作成绩优异获得县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个人,提前落实乡镇全供事业待遇;试用期满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等次以上的人员,如期落实乡镇全供事业待遇;否则,退回原单位,恢复原待遇。通过考核切实达到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中间的目的,营造了“尚实干、勇作为、敢担当”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市、区)普遍成立了“减县补乡”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组织、编制、人社、财政、纪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实施中,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机构编制部门负责编制调整划转;人社部门负责工资标准核定、岗位管理和岗位聘任等;财政部门负责工资、社保、职业年金、津补贴、住房公积金等经费核拨,保障了“减县补乡”的有序推进。 

  三、初步成效 

  “减县补乡”开展以来,借力机构改革,目前编制已经全部下沉到位,同时按照分期分批的原则,首1万多名下沉人员已经全部到位,成效逐渐显现。 

  一是充实了基层力量,夯实了基层基础。在编制总量不增、财政供养人员不增的前提下,通过盘活存量编制和人力资源,大大增强了基层工作能力和工作底气。如卢氏县文峪乡通过“减县补乡”增加事业编制20名,已下沉到位人员16名。根据工作性质、业务专长、工作能力等因素,这些人员分别充实到农业农村服务、村镇建设、便民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合行政执法等重点领域,乡镇的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宝丰县按照“县委备案、乡管村用、一岗双责、资源进村”的原则,将下沉人员派驻到村,作为行政村第一副书记加入村支部,有效助力了村级党建和乡村治理的落地见效。 

  二是发掘了人力优势,释放了政策红利。与新招录大学生相比,县直事业单位人员有经验、有技术,多数是本乡本土,已经成家立业,稳定性强,熟悉基层的工作方式方法,能很快融入基层工作。事实证明,“减县补乡”给予的政策倾斜,释放了双倍的政策红利,同时,也为县(市、区)事业单位改革的平稳推进创造了良好环境。 

  三是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励了担当作为。“减县补乡”打破了干部“只能上,不能下”的“铁交椅”,并通过考核激励,让吃苦的人不吃亏、让有为的人有舞台,增强了下沉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形成了考核出干劲、出实绩、出干部的良好导向。“减县补乡”工作开展较早的兰考县,在工作实战中涌现出一批敢想敢干、敢闯敢拼的先进典型,树立了标杆,这些人有的提拔为乡镇中层干部,有的甚至提拔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树立了良好的用人导向,激励更多的基层干部甩开膀子、迈开步子,为服务好“最后一公里”贡献出汗水力量。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南大街85号  邮政编码:100010  电话:010-69001463 69001475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 免责声明
京ICP备 05084180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56号